競賽至上?當教育本質被績效指標扭曲
身為一名國小教育的老叟,見證台灣教育數十年來的變遷,我無法忽視一個日益嚴重的現象——教育,已經被競賽綁架了。
我們的學校辦學績效、教師專業成就、學生學習成果,幾乎都與「競賽成績」畫上等號。政府單位的評鑑標準、社會輿論的期待、家長對學校優劣的判斷,無一不圍繞著各類競賽。這樣的趨勢,讓學校與教師不得不將大量心力投入競賽籌備,而真正的教育本質,卻在這場看似光鮮的競逐中逐漸消失。
教育界的奧斯卡「教學卓越獎」競賽:真的在提升教學,還是淪為表演?
教師的專業發展,理應建立在穩健的課堂實踐與對學生的關懷之上。然而,當「教師教學卓越競賽」成為評斷教師能力的重要指標,問題便隨之而來。從地方到中央的遴選機制,地方政府為了在中央獲取佳績,所以遴聘大學指導教授協助指導教學團隊完善方案構思、文本撰寫、簡報製作及模擬演示等方面,許多教師為了在競賽中脫穎而出,投入大量時間設計華麗的教學展示,精心安排「最佳狀態」的學生來參與模擬課堂,甚至反覆排練,確保在評審面前展現完美無缺的教學過程。然而,這樣的競賽模式,真能反映日常教學的真實樣貌嗎?在真實的課堂裡,學生的學習歷程不會如此整齊劃一,教學的價值也不應建立在一次性的表現上。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教師為了爭取佳績,不得不犧牲正常教學時間來準備競賽,甚至忽略其他學生的學習需求。當教學被表演化,當教師的專業評價變成一場華麗的競技,我們是否還能期待教育能夠真正回應學生的需求?
學生競賽:光環背後的失衡與犧牲
競賽文化不僅影響教師,也深深滲透學生的學習歷程。在語文競賽、音樂比賽、體育賽事、科學展覽等各領域,學生被精挑細選、密集訓練,學校為了成績與榮譽,全力資源傾斜於少數競賽選手。
• 語文競賽:演說、朗讀、作文比賽成為學校的重點項目,優秀學生從小接受特訓,學習修飾字詞、強化表達技巧。然而,這種培訓往往只是短期技巧訓練,學生真正的語文素養是否提升,卻無人深究。
• 音樂比賽:許多學校積極推動樂團或合唱團,目標是參加比賽爭取榮譽。少數學生獲得專業訓練,但普通學生卻往往被排除在外,音樂教育變成競技場,而非普及素養的一部分。
• 體育競賽:學校組建田徑隊、桌球隊、游泳隊、棒球隊、籃球隊、羽球隊、足球隊,集中資源訓練種子選手,甚至調整課表,讓選手每天練習數小時。然而,那些沒有進入代表隊的學生呢?他們的運動機會與健康發展是否被忽略?
• 科展競賽:學生的研究計畫經常由老師精心指導,甚至有家長代勞,結果往往反映的是「指導教師的能力」,而非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當競賽變成一種操作而非學習,我們是否還能說這是真正的教育?
這些競賽確實讓一部分學生獲得資源與成就感,但對於絕大多數未能參賽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是否也能獲得同等關注?當學校的榮耀建築在少數菁英身上,卻讓大多數孩子被忽視,我們是否還能稱這樣的教育公平?
競賽績效迷思:該停下來,想一想了
當學校的評鑑機制高度仰賴競賽成績,當教師的專業表現被競賽結果綁架,當學生的學習被競技壓力扭曲,我們不得不問:競賽,真的是教育的核心嗎?
教育的價值,不該只是輸贏,而是孩子的全面成長。真正好的教育,不該讓老師為了表演教學而忽略真實課堂,不該讓學校為了競賽績效而犧牲普通學生的學習機會,更不該讓孩子的學習變成一場無止境的競爭。
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教育評價的標準,讓學校回歸教學本質,讓教師能夠真正關注所有學生的需求,讓孩子能夠享受公平、多元的學習環境,而不只是為了競爭而學習。
是時候,讓教育從競賽的迷霧中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