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學習共同體理念在自然領域課程「設計(design)」與「實踐(practice)」的旅程------「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的課例

學習共同體理念的課堂是「教與學」翻轉的風景,課堂中要將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探索的機會和時間,而要成功營造「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風景,繫決於教師教育信念的覺察和實踐。
以自然領域的實踐為例,一位自然領域教師如何看待自然領域?其對自然領域的教師角色如何設定?可以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對於領域的學習者有怎樣的期望信念和該展現那些學習策略和技能?上述的這些問題和教師對於領域學科的知識觀、教師和學習者角色的設定有關。在學習共同體理念的實踐上,教師必須自我覺察這些潛藏的信念是如何的影響教師例行、默會的教學工作。以一位學習共同體理念實踐的自然領域教師而言,首先必須覺察自我教育信念和學習共同體理念之間的差異,並在課程的「設計(design)」與「實踐(practice)」之間不斷來回的檢驗和衝撞。只有建構出及內化了實踐的課程信念,才能精確實踐學習共同體的理念。
以下以四年級上學期「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的課例,具體敘明筆者在課程設計、實踐及之後公開課議課的整個歷程。
一、  課程設計:
自然領域的學習強調探究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是在觀察、覺察和產生認知失衡、統整的歷程中逐步建構完成。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課程觀是以學生為中心,教材內容的選擇是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以創造學生具有認知、文化價值的經驗為目的;課堂教材內容的選擇可以是超出教科書版本或政府教育主管所制定之公共框架下的教材;同時,課程是在發展中,是師生共構所生成的,是超出課程計畫(plan)所預定的。每個課堂裡被實踐的課程,是在師生、師師對話的歷程中方得以完成,這樣的課程發展和實踐是以課室裡的教師為中心,而不是外部的研究者和課程專家。基於上述的信念及原則,以下進一步敘明整個課程設計的歷程。
(一)          課程活動設計:
筆者以「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作為學習活動主題,活動設計包括:「為水生植物分類、設計水族世界藍圖和布置小魚小蝦的家」等三個活動。三個活動的建構有其意義上的順序邏輯。植物分類活動是所學知識的應用和統整,並初步形成植物分類的假設;再藉由藍圖繪製活動,掌握植物分類特徵,初步驗證植物分類的正確性;進一步串起下一個活動「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以順利地將各種植物種植在水族箱中合適的位置。這個主題的學習,在課程材料選擇上超越教科書所欲傳遞水中生物的認知性知識;課程是在實作中發展,過程中期能藉由操作的經驗,讓學生在課堂中應用所學有關水中生物的知識,同時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建構出知識和過程技能。
本課程的實施是以四年級學生學習完康軒版「水生生物家族」單元之後,以之前所學關於四大水生植物分類特徵的先備知識,透過觀察與操作,發展出水生植物分類的策略。在此學習活動期待學生能進行知識統整性的應用,也可藉此檢驗學生對於水生植物分類特徵的理解層次。本活動為了避免學生死記所學植物名稱的特徵和分類知識,筆者事先準備了課本教材以外的水生植物,如異葉水蓑衣、水鱉、龍骨瓣杏菜等,這些水草雖是課本教材以外的物種,但是其特徵明顯,如異葉水蓑衣的莖不柔軟,水鱉葉子具有膨大組織、龍骨瓣杏菜葉柄細長等,學生若能善用水生植物四大分類的特徵,儘管不認識這些植物,但應能將這些植物進行初步的分類假設。
課程設計中的第二個活動:繪製水族世界藍圖,則串連前後兩個活動。一在藉由繪製水草過程中必須掌握植物特徵,和前一活動中所形成的初步分類假設相對照,進而規畫水生植物在水族箱恰當的生長環境,為下個實際動手活動之各項材料和條件的安排做準備。
第三個布置小魚小蝦的家活動,則在確認學生實作技能,及驗證植物分類的結果。透過水草的種植,若有判斷錯誤,則在水草種植上將會發現種植上的困難,如漂浮性植物將很難固定在水裡。若再配合水族世界活動完成之後植物生長樣態的觀察,學生將可逐步驗證和發現水生植物分類的正確性,和其生長環境的重要性。
(二)          教學策略運用:
佐藤學認為:學習是作為「意義與關係」之重建的實踐和重新定義的課題。學習是構成客體世界(教育內容的世界)意義的認知關係、同他者溝通人際關係、同自身相遇的自我反思關係的三個不同維度上,實現對話性及重建意義與關係的實踐。因此,課堂教學設計應盡可能讓學生在三種不同維度中進行,以利學生進行未知和已知關係與意義之重建;再者,應在課堂中創造足夠的對話,讓學生的內外部語言(思考的語言和溝通的語言)進行流轉。這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
在本課程設計的三個活動中,皆配合小組討論、實作、分享發表,提供學生和教材的相遇(水生植物特徵的觀察與辨識)、和他人相遇(藍圖的設計和小組討論與分享)。而在第三個實作活動及課堂結束之後,配合進行學習單的記錄,期待能產生讓學生和自我相遇(布置過程發現問題的記錄)的學習旅程。
採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目的在提供學生更多人際溝通的互動,及進行多元思維的語言溝通。追求的目標並非「互相發表」,而是「互相學習」,透過多樣的疑問和意見交流,讓夥伴進行對話,也期待在小組的作業及討論中能有效發揮協同學習及發展出伸展跳躍的學習。另外,從小組討論轉進個人學習單的書寫,除了提供學生將小組討論時溝通所用的外部語言,內化為思維的文字語言外,另外亦提供學生反思自我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是為提供學生和自我相遇的學習機會。
(三)          教學目標設定:
在本課例的教學目標設定,筆者將九年一課課程自然領域課程能力指標設定為中目標,再由此發展出具體的教學目標(小目標)。本課例以科學與技術認知指標「2-2-2-1實地種植一種植物,飼養一種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藉此栽種知道植物各有其特殊的構造,學習安排日照、提供水分、溶製肥料、選擇土壤等種植的技術」為主要之中目標。就此指標而言,可進一部解讀此指標「種植、飼養、交換經驗」是自然領域的技能,但其基礎是種植與飼養生物相關知識及生物生長所需因素的理解。在此能力指標下發展出四個小目標,作為本課例的教學目標:
1.        能運用所學水生植物四種分類特徵之知識,藉由觀察或操作進行水生植物分類,及適當的種植水生植物。
2.        能藉由小組討論,設計出布置水族世界的藍圖。
3.        能動手完成佈置水族世界,並與人分享學習的成果。
4.        能藉由觀察及比較,發現及提出布置水族世界時所遇到的問題,及能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課程實踐:公開課
這次課例共設計2~3節課,公開課在新北市秀山國小進行,學生為該校四年級學生,公開課部分為第一節課,由筆者擔任教學者,進行水生植物分類和水族世界藍圖兩個教學活動。公開課和議課邀請來自全國各地參與學習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教師、學者參與。在公開課進行到水族藍圖設計活動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佐藤學教授亦來到課堂中觀察學生的學習樣態。

在公開課之前,先由筆者對參與公開課觀課的教師說明觀課重點:包括學生能否分辨水生植物的類別?學生是否能完成水族世界的設計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或迷失概念為何等等。並請觀課教師能專注於某一小組的學習觀察,蒐集記錄學生學習的表現,作為判斷學生學習是否成立的證據。
教學在簡短的建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和生生相互傾聽默契的導入活動開始,目的在喚起學生之前所學的有關水生植物分類特徵的經驗。
之後進入發展活動中的第一個活動:水生植物分類。本活動由筆者簡單提示活動任務:為水草分類之後,隨即將各種水草發給各組,由各小組以討論、操作的方式發展分類策略。本活動原計畫進行約10分鐘,但實際進行卻超過20分鐘。分類的策略發展進行的相當緩慢。
活動進行中,筆者盡量在各組間巡視傾聽各組學生發言,對於學生提問,避免給予直接解答,期待藉由小組間的對話,能產生相互學習。在這一階段討論中,大體上學生的聲音是安靜的,多數的學生也在思考分類的策略,包括不斷地將水草壓入水中,想藉此判斷水草分類。但在組間巡視中,也發現有2~3位學生未能參與小組討論,筆者雖嘗試透過肢體的肯定和語言鼓勵這幾位學生,但發現這幾位學生仍處於旁觀的角色。
在判斷約有過半學生發展出用手將水生植物壓入水中,觀察其在水中的樣態,據以判斷其是否為「漂浮性」水生植物的操作分類策略,及適時翻開課本或觀察教室內關於水生植物分類器官構造之特徵知識海報,藉此相互討論與判斷「沉水性、挺水性或浮葉性」之水生植物的依據,並各自紀錄在學習單上之後,教學者隨即導入第二個發展活動。
子活動二設計水族藍圖活動延續上一活動初步分類的結論,藉由小組討論後,共同請學生先行繪製在各組的海報紙上。目的在讓學生觀察水生植物之特徵,如沉水性植物之莖葉普遍具有柔軟的特性,漂浮性常具有膨大的器官等特徵,藉由繪出植物特徵,然後將其安排在水族箱中適當的位置。
本活動進行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討論聲音已大於前一活動,安靜思考的圖像已較為減少。這一現象的轉變,頗值得教學者注意。在組間巡視時,發現學生繪圖時,沉水性植物之水蘊草、金魚藻的莖之柔軟特徵約略能掌握,但沉水植物葉子輪生的另一特徵卻被忽略,有些組別挺水性植物、漂浮性植物未能繪出,有些組別則在水族箱中增加本活動要飼養的黑殼蝦、孔雀魚之外,如龜、蝌蚪等動物,似乎將水族世界藍圖之繪製視為一種美術圖畫創作。本活動大約在進行15分鐘之後,請各組學生將所繪製的藍圖張貼於黑板上,請大家一起欣賞,並邀請其中兩組學生上台發表和分享後結束這節的公開課。

三、   課程之審議:議課
佐藤學認為議課要關注教師目標及構想與兒童學習事實之間的落差,提出改造的課題。在此議課階段的重要工作是「描述與闡釋」。描述與闡釋是盡可能忠實地並且有選擇地再現課堂中的事件,發現事實的含意與關聯,生動活潑地探究課堂教學活動。在描述與闡釋中,教師可以交流多樣的視點與見解,借助各種不同視點的共識,可能重新發現事實內隱的含義,包括實踐者未能意識到的課程潛在功能,甚至教師其相關未定型的無意識之教育經驗。
本次公開課結束之後隨即進行議課,議課由汐止國中榮校長主持。議課由教學者簡單敘明這次教學的設計和實踐過程後,參與觀課的教師們大體上都熱烈的參與發言,並提出各自的觀察觀點。茲將議課的焦點話題整理如下:

()       教師的語言與學生學習:
本課例教學開始,研究者簡單複習學生所學關於四類水生植物的知識之後,隨即要學生進行植物辨識分類的活動。在進行之前,有位學生舉手發言「老師,是否可以直接將水生植物放入水中,作為判斷水生植物分類的方法?」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發言,研究者停頓幾秒後回應學生「這是一個很棒的方法!」。教師回應語言的肯定,間接鼓勵了其他多數孩子。所以,在進行分類活動時,各組學生在未經充分討論之下,幾乎都嘗試直接將全部水生植物壓入水中,想藉此判斷水生植物的類別。但實際操作之後,卻發現幾乎所有的植物一鬆開手之後,都會浮或沉於水中,如此,就形成了學習上一個困頓的情境。
一位參與公開課的教師點出這個回應學生的教師語言所產生效應,促使筆者再次反思課堂教學進行中,教師回應學生時停頓數秒鐘的直覺反應。就活動進行的結果來說,原本立意良善的教師鼓勵語言,卻讓學生們直接陷入操作的困境。如果,當時教師的回應語言改成「這可能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但除了這個方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或許你可以和你的同學討論看看」,這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後果。
佐藤學認為教師需要成為一位與教材相遇、和學生相遇及和自我相遇的教師。因此,當教師需要用語言串連學生的提問或發言時,鼓勵的語言固然是課堂上營造支持學習的方式,但教師串聯的語言若適時的回歸到教材文本,回歸到其他學生相互學習的創造,或許更能誘發學生的思考學習。教師串聯的語言使用,在這次公開課後的議課,讓筆者再次反思自我教學中使用語言的習慣,和需要改變的方向。
()學習鷹架搭設的時機:
如前段的敘述,各組學生在教師的鼓勵語言陷入困頓的情境時,多元的辨識策略一時之間並未開展。各組普遍進入困頓的沉思,就學習的歷程而言,學生進入了和教材和自我之間的相遇,但相遇是需要關係和意義之間的連結,而這個關係和意義之間的連結即是學習的鷹架。
佐藤學的學習理論建基於維高茨基的近側發展區,在從已知到未知的學習歷程中,需要搭設鷹架,在教師和同學的相互學習下達成學習的目標。為學生架構關係和意義的連結鷹架考驗教師的實踐智慧。在課堂教學進入沉靜10餘分鐘之後,筆者嘗試以語言提醒學生是否有其他方式,試圖提醒學生除了將植物壓入水中外,或許需要其他策略。但這個語言提醒,對學生「關係」的思考並未發揮作用。因此,再過幾分鐘之後,筆者嘗試提醒學生回到課本相關地方的閱讀,及教室內有關水生植物類別海報的閱讀,教學進行到此,學生的思考方將植物特徵、動手操作和分類間的關係進行連結,進而順利的形成各植物分類初步的假設。
教師於課堂上要如何拋出鷹架?何時拋出鷹架?以及拋出怎樣的鷹架?這個議題成為這場議課的另一個重點。當這個問題為參與議課的教師所提出,請教筆者為何在沉靜一段時間之後方決定提出鷹架?這個問題再次讓筆者和自我的教學經驗相遇。這在當下確實是一個很直觀的決定,但直觀的背後,隱藏的是我的教學信念,我相信如果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多給學生一點線索,學生一定可以自行發展出策略,並看到特徵和分類之間的關係脈絡。教師教學信念在默會中影響教師課堂中的每個決定,議課讓我覺察我背後的教學信念,我理解了:佐藤學所謂的教學不是一種技術性的實踐,而是教學實踐的智慧和反思性實踐。
()小組討論策略的運用
本次議課內容中對於課堂中不能參與討論的幾位學生和課堂中小組討論的形式亦多所敘述。在公開課中,學生的外在討論形式固然可見,但傾聽學生發表的內容,多數是自我意見的相互發表,而非傾聽差異的相互學習,生生討論串聯的引發並未能成型。
「討論」是協同學習最常用的教學形式,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必須透過更多的討論來承擔自己主動學習及與他人協同學習的責任。討論的目的不在傳遞知識訊息或考問學生,而在於引導學生分享想法與說明思考過程。但討論能力的培養,須以傾聽能力作為基礎。
以傾聽為基礎的討論,能引發學生相互欣賞思考的差異和多元,這是協同學習的精義。因此,在這次的公開課中,讓筆者再次思考,如何細膩的去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及傾聽之後的發言討論,傾聽與討論是學習共同體實踐上生態棲地營造兩個非常重要的因子,這是學習共同體實踐教師的挑戰。

結語:
一堂自然領域學習共同體實踐課例的旅程,帶領筆者和自然學科知識相遇,和學生相遇,和自我相遇,相遇的旅程讓自己猶如剝洋蔥般,在每個課程活動細節中出入;在每個反覆觀看影片的過程中看見我的語言、我的信念;在每位參與議課的教育夥伴的描述與闡釋中,發現課堂中我設定的意圖與學生學習事實之間的落差。在面對落差的慎思中,我開啟下個階段的實踐方略,而最終我將可以累積實踐的智慧。謝謝所有曾經參與我這堂公開課的學生、夥伴,是你們讓我覺得這趟學習的旅程收穫滿滿。




四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活動設計
學習主題: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
一、教學者:許以平
二、教學對象:四年級
三、教學節數:二~三節(第一節為公開課)
四、能力指標
1.過程技能
觀察
1-2-1-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傳達
1-2-5-1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2.科學與技術認知
認識動物、植物生長
2-2-2-1實地種植一種植物,飼養一種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藉此栽種知道植物各有其特殊的構造,學習安排日照、提供水分、溶製肥料、選擇土壤等種植的技術。
5.科學態度
發現樂趣
5-2-1-1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的新發現。
5-2-1-2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6.思考智能
批判思考
6-2-1-1能由「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等角度詢問,提出可探討的問題。
創造思考
6-2-2-2養成運用相關器材、設備來完成自己構想作品的習慣。
解決問題
6-2-3-2養成遇到問題時,先試著確定問題性質,再加以實地處理的習慣。
五、教學目標
(一)能藉由小組討論,設計出布置水族世界的藍圖。
(二)能運用所學水生植物四種分類特徵之知識,藉由觀察或操作進行水生植物分類,及適當的種植水生植物。
(三)能動手完成佈置水族世界,並與人分享學習的成果。
(四)能藉由觀察及比較,發現及提出布置水族世界時所遇到的問題,並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教材組織分析
本活動教學重點著重讓學生運用之前所學關於水生植物特徵之分類知識,實際為所提供之水生植物進行分類。如觀察水鱉、人厭槐葉蘋等葉子特徵,或嘗試將其置入水中,觀察其在水中浮沉樣態,據以判斷其為漂浮型水生植物;觀察水蘊草、金魚藻、苦草等葉子或莖,具有柔軟可彎之特性,判斷其為沈水型植物。根據分類結果將所提供之水草進行適當的安置或種植。
本活動目的在讓學生運用水中植物特徵分類知識,藉由小組討論策略,共同探究嘗試動手布置水族世界,及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七、學生先備知識分析
    學生已學習過康軒版水生家族單元,認識水域環境中有不同的水生生物,知道水生生物有其特殊構造可以適應水中的生活。
八、教學準備
(一)採集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
(二)利用圖書館資源或上網蒐集與栽植或飼養水生動、植物有關的參考資料。
(三)準備水族箱、矽砂、鑷子等教學設備
九、觀課重點:
(一)學生是否能分辨水生植物的類別。
(二)學生是否能完成水族世界的設計圖。
(三)學生是否能動手完成水族世界布置。
(四)學生是否能提出布置水族世界所遇到的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瓶頸,或迷失概念。
十、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活動內容及說明
時間
教學資源
評量方式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能從觀察及分組討論過程,判斷水草分類,及畫出布置藍圖。

【導入活動】小小設計師
問題探究:設計一個水族箱,能飼養孔雀魚、黑殼蝦,及種植包括挺水、浮葉、漂浮及沉水等各類水生植物的水族世界。
教師說明:健全的水族世界所需的條件包括底層矽砂、水草及適量乾淨的水等。

【發展活動一】判斷水草的種類
1.小組討論:
若要幫小魚小蝦布置一個舒適的家,讓小魚小蝦健康的生長,這個家內需要種植適量的水草。
請討論及判斷教師所提供的水草,屬於哪一類型的水草,以能夠正確的種植在水族箱中恰當的位置。
2.將判斷的理由寫在學習單。
★這些水草屬於哪一類?要如何判斷這些水草的分類?

【發展活動二】設計水生生物的家
1.小組共同討論畫出水族世界藍圖,正確安排所辨認的水草位置。
★想要栽植哪一類的水草?
★要如何布置及種植水草在容器中?
★怎樣維護這個水生環境?
★容器中放入多少的水量?怎麼決定?
2.小組分享及說明判斷水草類別的理由,及水族世界藍圖的構想。
(第一堂課完---公開課)





5



10














10









15









學習單
水草
(
苦草、水蘊草、金魚藻、水鱉、人厭懷葉蘋、睡蓮、異葉水蓑衣、龍骨瓣杏菜)







壁報紙


發表評量

實作評量










學生若不知水草名稱,可改用編號方式代替。
水草的分類可藉由植物的特徵及嘗試將其放入水中,獲得初步的判斷。若一時無法判斷,可藉種植後,進行後續長期的觀察進行判斷。




能動手佈置一個水生生物的家。

【發展活動三】幫水生生物佈置一個家
1.  準備佈置水生生物的家所需材料。
2.  小組討論放入材料的順序。
3.  分組佈置。
4.  放入各類水草及魚蝦。

15

透明容器
美國矽砂
各類水草
孔雀魚
黑殼蝦
鑷子
小漁網
實作評量






指導學生利用鑷子栽種水草。
教導學生使用小漁網將魚、蝦放入水中,學習如何幫水中動物換新家才不會傷到牠們。
能藉由觀察及比較,發現及提出布置水族世界時所遇到的問題。

【綜合活動】欣賞與提問
1.欣賞觀摩各組所佈置水生生物的家是否恰當,分析比較後列出優缺點。
2.紀錄布置水族世界過程中所遇到問題,及提出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3.分享布置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即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堂課)

5


5


15





發表評量


能觀察及照顧水生動植物,並與人分享學習的成果。

【延伸活動】觀察與記錄
實地飼養水生生物,進行一週的觀察,記錄現象及變化。
1.  詢問學生水生生物飼養的情況?
2.  將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提出來,大家依自己飼養的經驗,提出處理或改進的建議。
3.  討論照顧水生生物要注意哪些問題?分享彼此的經驗。
★餵食的數量和次數多少才適當?
★水中需要照射光線嗎?
★水中需不需要打氧氣?
★水髒了要如何處理?
(第三堂課:以實際狀況調整)

40

實作評量

讓學生透過經驗分享的方式,來探討如何飼養和照顧水中生物。在討論與分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水生生物的生長條件包括:適量的食物、充足的光線、足夠的氧氣、良好的水質。
備註:本教案參考吳靜枝老師未出版的「為水中生物布置一個家」的設計


為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
設計者:年班號
一、為小魚小蝦尋找合適的水草:
水草名稱或編號
類 別
判斷此類別的理由















J我的設計圖(畫出水草在水族箱中正確的位置及完整的水族世界)
 







J寫下幫小魚小蝦布置一個家時所遇到的問題?
問題:

解決的方法:



我的觀察紀錄
MCBD07912_0000%5b1%5dJ觀察主題水生生物的家
J觀 察 者:年班號
時間
觀察紀錄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心得與感想